摘要:兒童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(DDH) 是兒童骨科最常見的髖關節疾病,股骨頭在關節囊內喪失其與髖臼的正常關系,以致在出生前及出生后不能正常發育,甚至脫位。
“醫生醫生,我女兒大腿皮紋不對稱,這對女孩以后的生長發育影響大嗎”一位女士抱著三個月大的女兒著急的問醫生。
“不會出現什么殘疾吧?”女士接著問。
“您別著急,這可能是小兒髖關節發育不良,我們需要先做一下檢查。”醫生答道。
不檢查不知道,一檢查嚇一跳,除了發現孩子臀紋及腿紋明顯不對稱外,還發現雙下肢不等長,B超檢查顯示:孩子患左側髖關節脫位。平常好好的孩子,怎么會患上髖關節脫位呢?
兒童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(DDH) 是兒童骨科最常見的髖關節疾病,股骨頭在關節囊內喪失其與髖臼的正常關系,以致在出生前及出生后不能正常發育,甚至脫位。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(DDH)又稱發育性髖關節脫位,,發病率1‰左右,女孩的發病率是男孩的6倍左右,左側約為右側的2倍,雙側約占35%。DDH包括髖關節脫位、半脫位和髖臼發育不良。因此在嬰兒成長的過程中,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觀察孩子髖關節的生長狀況。
如何早發現、早診斷?
對于已經會走路的孩子,上面這些癥狀很容易發現,對于還在襁褓中的孩子,上面這些癥狀有時候不太容易發現,下面這些方法能夠幫助您更容易發現異常癥狀。
自行篩查,家長檢查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時易掌握的方法是“蛙式試驗”。即將新生兒平放在床上,觀察雙腿是否等長,再將小孩屈膝屈髖,并向外展開髖關節,正常小孩的膝蓋外側可以觸及床面,如果不能,就需要到醫院骨科做進一步檢查;在給小兒把尿時,孩子的髖關節處有沒有彈響或異常活動。
重視兒童的生長發育,普通孩子在一周歲左右時會獨立行走,如發現有些小孩到一歲半還不會走路,或者勉強行走,步態不穩或姿勢異常,像只小鴨子,容易摔跤。以上情況需提防DDH可能。
另外,臀部、大腿內側、腘窩皮膚褶皺增多、加深或不對稱;會陰部加寬;髖關節活動受限,蹬踩力量較弱,就可能是發育性髖關節脫位,也應該立即到醫院檢查。
醫院可開展B超、X線、MRI等檢查,診斷明確方可正確施治。專家表示髖關節發育不良越早治療越有效,特別是1歲內是髖關節發育最快的時候,及早矯治,大部分可以完全正常發育。
半歲以內的患兒,在門診采用Pavlik吊帶治療大多可治愈。半歲到一歲半的患兒,需在麻醉下復位、石膏制動,年齡越大的閉合復位的成功率越低,部分患兒須行開放復位。一歲半以上的患兒,由于孩子的發育潛能下降,復位后髖臼自我改善的程度有限,可能需行截骨術。治療的目標是復位髖關節、促髖關節的正常發育、防股骨頭壞死,避免給孩子留下終身殘疾。
如何預防發生?
普及正確的襁褓方法及背帶方式,讓嬰兒的腿自由外展的襁褓方法可以大大減少DDH的發病。對于有其他造成DDH危險因素者,要在新生兒期就給予體檢和超聲檢查,如有異常盡早干預,能最大程度提高DDH的治愈率和減少致殘率。
正確打襁褓的4個步驟
1.將毯子的上角往回折,將嬰兒放置在毯子的上方,頭部處于折角上面的位置。
2.提起毯子的一側,貼著嬰兒一側肩膀,裹住身體壓在另一側下。
3.疊起嬰兒腳下毯子的末端,折向胸前,注意腳下留出一些空余,讓嬰兒腿腳有活動空間。
4.提起毯子的另一側,包住嬰兒的身體,將尾端壓在嬰兒身下。
正確的背帶方式
有很多家長喜歡用背帶帶娃,但是不要小看背帶這事,選對了加分,選錯了會影響寶寶髖關節發育。
錯誤的背帶方式:寶寶的背巾或背帶最下緣沒有支撐到大腿。寶寶的髖關節容易受壓力,導致韌帶拉開,大腿股骨頭往上跑。
正確的背帶方式:寶寶的大腿在背巾或背帶里呈現打開的姿勢,并且背巾或背帶最下緣有支撐到大腿。寶寶的髖關節沒有拉扯到。見上圖:左側上下圖為錯誤的背帶方式,髖關節被拉扯。右側上下圖的背帶,寶寶的大腿是呈現打開的狀態,是正確的。
快速連結:骨科點點讚
R74ED41585DDFG
留言列表